教授在薄膜设计上的造诣还一直紧随着计算机进展的步伐,这让我非常吃惊。我曾经跟身旁的Mr.Chris(Mac教授的同事)聊过,才知道在最近他们已经完成了Macleod软件在WIN7环境下的新版本,并且允许用户用VB语言进行编程开发。而在授课上,Mac教授也多次展现出他华丽丽的VB代码编写功底,虽然要真比的话,Mac教授估计一个VB程序都写不出来,但是出于对薄膜学术的热爱却让他掌握了所有跟薄膜有关的编译语法。一个真正学者的风范,总是让人十分钦佩的。
Mac教授多次提起在新时代下人与计算机一起设计薄膜的理念,就是在计算机集成了所有的基础理论计算、各种积分、算法底下,作为一个工程师应该具备的是:一个明确的设计思路,扎实的理论基础,人机交互时两者不同的交流方式(计算机语言),以及充足的经验。
这个科学观在笔者看来很重要,因为他甚至决定了未来数十年中国学生都该学什么,在当今大学普遍还是使用那种老一辈的大学教材的时代,假如出来以后才发现所有的理论计算都由软件来实现的话,那我们又是否荒废了很多时间呢?
Mac教授多次强调经验在一个设计工程师身上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知道电脑的运算是一个求解方程组,搜索最优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验能够帮你收缩求解范围、找到你最渴望的那个解,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须对那个解早有概念;然后,具体精确的数值由他帮你搞定。电脑唯一的工作就是求解,所以我们就充当了一个分辨性能好坏的角色,它不知道什么解好,什么解不好,但我们知道,所以我们做的,应该是给出更精确的范围、结构和优化限制,来引导计算机慢慢走向那一步,走向那个方向,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应该做的。
它负责踏步,我们来指路。
Rule No.3 The first day must be tough,but everything will OK when we go through it。(<学习理论的>第一天肯定很烦人,但是第二天会变好的)。
如果单纯是为了学习理论和学习,那是形而上学的“不求甚解”,因为笔者在大学时代就已经领教过很多次这种痛苦的学习经历了:没有重点、一味念书、乃至将所有的公式和方程都机械般的囫囵吞枣,那将是学习物理最让人痛苦的一件事情,也是最让中国学生痛苦的事情。
我无心偏袒Mac教授,但是唯有上他的理论课,我真的是紧张的连打瞌睡的时间都没有。他很有风度也很温和,善于引导学生而且经验丰富,他的讲解层次分明,大到麦克斯韦的电磁波方程组,小到其中一个方程组变换的重点所在都一一详述,由那天起我才终于如梦初醒般明白,为什么方程在这里要这么变换,为什么这个消光系数这么重要,为什么要将复折射率写成这个形式。